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共13~18条,由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壁发出,行于肠系膜内,反复分支吻合形成多级动脉弓,由最后一级弓发出直行小支进入肠壁,分布于空肠和回肠。
空肠的动脉弓级数较少(有1~2级),直血管较长;回肠的动脉弓级数较多(可达4~5级),直血管较短。
结肠整体呈M形,分为升结肠、横结肠、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。
升结肠起自盲肠上端,上部转折向左前下方移行于横结肠,转折处的弯曲称结肠右曲。
横结肠起自结肠右曲,先行向左前下方,后略转向左后上方,形成略向下垂的弓形弯曲,在下方折转成结肠左曲,向下续于降结肠,降结肠又续于乙状结肠。
直肠部有肛提肌和肛门外括约肌。
回肠管径较小,管壁较薄,血管较少,颜色较浅。
回肠具有四层结构,即黏膜层、黏膜下层、肌层及浆膜层;黏膜具有环状襞,在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组织内含有淋巴滤泡,分孤立淋巴滤泡和集合淋巴滤泡两种。
回肠的动脉弓级数较多(可达4~5级),直血管较短。
脾外层为结缔组织被膜,被膜内脾内伸展形成若干小梁。
脾按解剖结构分为白髓及红髓,红髓由脾索及血窦组成。
脾呈扁椭圆形,暗红色,分为上、下两缘,前、后两端。
外面平滑而隆凸与膈相对,称为膈面。
上缘前部有2-3个切迹。
盲肠表面有独立袋,在盲肠下端的后内侧壁上,有一游离细长的肠管,叫阑尾。
盲肠左侧与回肠相连接,回肠通向盲肠入口处的粘膜突向肠腔内,形成上、下两片唇形的回盲瓣,上、下唇的前、后端互相结合,并分别向前、后延伸,构成结肠瓣系带。